讲了这么多,大家可能想知道一下你们康明斯到底怎么做这个再制造?从远的来讲,康明斯再制造概念是从二战以后,当时有大量淘汰和报废机器,这个时候康明斯开始兴起做再制造。从1950年开始经过一些革命性的发展,到现在康明斯再制造进入一个全球战略布局和战略整合阶段。现在在康明斯发动机5%的发动机零部件可以实现再制造,另外我们每年在再制造方面的营业销售额能够达到9.18亿美金,我们全球超过将近三千名雇员专门从事再制造业务。 在这里品牌是大家作为再制造一个非常重要的在行业里进行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康明斯在这块专门自己注册了一个再制造品牌,名字叫(VK),所有再制造的设备都是以VK推向社会。康明斯再制造有多个生产基地,印度有两个,美国有一个,墨西哥有两个生产基地,在中国从08年开始我们在中国谷城襄阳建立中国本地化的生产基地,这个生产基地现在以生产中马立的发动机零件再制造业务为主。这是我们在襄樊的厂房,经过几年的发展面积已经超过了一万平方公里,我们的员工也超过一百多名。
除了做普通的钢铁、曲轴、连杆基本的结构件以外,还有外围的零部件,随着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我们也是不断的导入新工艺,增加我们的产品线。 通过我们和襄樊康明斯合资企业兄弟公司的合作,能够实现中国本土发动机再制造能力,这是我们本土的发动机再制造生产线,年产量超过三万台。 再制造有哪些步骤?首先对收回来的零部件进行拆解,然后清洗,对每个部件进行充分的检测,最后对检测需要修复的部件进行自有工艺的修复,最后对于修复完了的部件加入新的材料进行组装,并对组装的材料进行最后的测试。 再制造的工艺,我们再制造能力和工艺成本是正比的关系,你的工艺越高级,你需要投入的产品生产成本会越高。我们通过这几年实践在中国也想在产品成本和工艺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我们在中国使用的技术包括自己投入的高温焚烧,钢代加工、研磨、连杆和曲轴的修复技术。对于使用的修复设备中间有些是其他企业没有使用的,我们有自己工艺要求,比如我们利用高温分解炉,这些设备它的成本非常高,为了保证我们产品的质量,我们宁愿牺牲自己的利润,要把这些设备和技术投入进去,以保证新品的质量。
大家经常提到再制造这个回收物流是再制造的生命线,大家打仗的时候也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回收的旧件是再制造企业生存的生命线。康明斯在上海有一个全球的零件分拨物流中心,重要的职能就是旧件的回收。在中国预计14年底建成十个区域性的物流中心,现在已经建成了沈阳、北京、上海三个。我们通过康明斯在全中国覆盖二百多家经销商服务网络,给我们回收带来最高的覆盖率。 旧件分解是我们能够把中间有用的,以及可以进行再制造加工的关键环节。在中国襄阳我们正在建设分解中心,所有的旧件进来以后我们经过流水线的生产线,把能生产的部件进行拆解和分解。 说了这么多,更想跟大家交流的是我们现在在中国遇到的一些挑战。从世界上欧美国家来说,普遍的是再制造的定价基本上是在新件或者是新发动机价格的70%,其中旧件占了30%。但是从中国市场客户能够接受的程度来讲,一般情况下大家认为再制造产品只值新品50%,所以这个中间有一个巨大的差距。
这个概念在中国是一个初步的概念,可能用户心里对于再制造的理念和接受还不是特别充分,特别地完全,这也需要一个很长时间的过渡。 另外我们想提的一个事情,现在再制造这个概念大家行业内部讨论的很火热,像李总、刘总,我们经常一起碰头开会,但是在行业外面,客户这端对再制造的理解还是处于非常初步的阶段。所以我们有这样一个想法,很需要大家在以后的不管是生产还是交流中,大家集思广益,对我们再制造有更多的交流和推广。这也是我们想努力达到的。 我们也是非常希望社会给我们一个市场化的平台,让大家在市场化的平台发挥自己在再制造方面的优势,提升再制造产品的竞争力。
在中国现阶段来讲,我们认为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我们推动再制造产品是非常有利的保障,所以在这块我们也希望能够有充分的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动作,帮助我们再制造企业在市场上提高竞争力。 说了这么多,我们现在做的是行业的先驱,我们也愿意做这个行业吃螃蟹的人,如果有必要的话,我们也愿意做先烈,但是我们还是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现在这些人的不懈努力,为中国再制造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丝新风,给大家的业务带来一丝长进。谢谢。
主持人:咱们康明斯在国际上做再制造这么多年,又在中国做再制造,中国的再制造行业刚刚起步,你们在国外做过,在中国做,觉得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胥晶晶:这也是今年工信部在美国进行第二轮中美再制造对话的时候提出一个非常关键的,很有争议的话题,中美双方在再制造行业到底有什么样的区别。 首先我想谈一个认识,其实对再制造的认识不一样。欧美这些国家他们对于再制造行业是没有更多的政策或者条例限制它,它更多的是市场化的竞争让再制造这个行业在市场上自生自灭,通过在市场上体现再制造的能力抓住市场机遇,抓住市场定位。 但是在中国现阶段来讲我们更多的还是要适应社会上或者说适应现阶段的一些要求,我们是符合中国一些条例进行再制造的生产。这是我们感觉最大的区别。
主持人:咱们从事再制造的中国企业和准备从事这个行业的企业,利用你们在国外的一些成熟经验,给他们有什么建议吗?
胥晶晶:建议不敢谈,更多的是市场分享。我们这几年在中国再制造行业遇到了很多的障碍或者是有些挑战给我们。其实再制造这个行业首先大家必须一心一致在市场上让终端用户接受再制造这个概念,这是我们所有做再制造必须实现的第一步,不管大家产品卖得好还是卖得坏,能让用户接受,给用户带来福利,带来便利,这是用户向你买单的最重要的关键。
主持人:刚才三位老总已经谈到了再制造行业在中国确实是一个刚刚起步的行业,同时这个行业确实大有前途。我这里有一组数据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目前全球的再制造产值超过一千亿美元,75%来自于美国,主要集中的行业是在汽车和工程机械方面,大约占到了整个再制造行业的三分之二。对于中国来说,中国从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外陆陆续续进口了价值上万亿的设备,而且它们已经或者即将进入报废期,以我们机床为例,机床保有量接近700万台,服役期十年以上占了60%以上,在不久的将来这些机床可能面临大修或者改造,如果一年又3%需要淘汰的话,那么机床再制造行业一年大概有20万台商业机会。
从我们国家的汽车来说,这也是我们国家支持的重点再制造行业。我们2010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了一亿辆,其中私人保有量6539万辆,如果每年报废200万辆,这又是一个重大的商机。
刚才刘总已经谈到工程机械行业整个市场前景,这些看我们国家再制造市场是非常巨大的,根据卡特理论预测中国再制造产业规模未来将达到100亿美元。 我们确实发现了一座金矿,但是要把它变成真金还需要有很多很多的路要走,这里面包括已经提到的技术问题,政策问题,大家的认知问题和信任问题,还有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等各个方面还有很多路需要完善。 既然有这么好的机会,在座的有没有谁愿意给我们这三位老总交流一下,你们有什么疑问。
提问:我想问问三位老总,现在我们谈再制造的时候,再制造在机械领域里面涉及到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有哪些?
李总:目前咱们国内再制造这个产业确实面临着一个问题,国内前期特别是徐宾石院士为代表的倡导一种恢复法的技术路线,,因为前期我们也是跟美国一个再制造公司合作,后来到了卡特,到了康明斯,通过我的了解,我感觉美国可能更多的技术用在(减法)为什么这样说呢?像潍柴目前也是(减法)跟恢复法结合,这面临成本和产业化的问题。国内目前在(激光融法)技术平台已经没什么问题,可能面临成本和批量化生产的问题,目前据我了解在发动机企业(恢复法)用的相对不是非常多。 前期跟国家一些行业部委交流的时候谈到一个观点,适合的就是对的,你的企业要根据你的实际情况,根据你的成本和生产规模种种因素来决定你的工艺路线和技术路线。这是我的回答。
刘滨江:我们国家一直倡导增加值的方法,为什么采用这种方法呢?在美国再制造搞了几十年,设计阶段它把很到零部件设计有余量,所以他有(减法)的基础,你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根本没办法采用,我们很多产品当初设计的时候没考虑再制造,只能被迫的去采用(加法),随着以后再制造成本城台的话,我相信可能把再制造理念渗透到设计过程中,我们将来也许减法和加法 就可以同时使用了,到时候我们会有一个很好的成绩。有(刷度),纳米刷度,激光、喷涂等等这些技术,这些都是加法。 提问:我是上海的。我有一个问题,我想问一下再制造它和新技术的推广发展、产业进步会不会有冲突,比如说我们一台汽车发动机,十年以前的发动机技术比较落后,包括同样排量的它的动力、碳排放,消耗的能源都比较大,和现在新技术的发动机是有区别。再制造毕竟是依托原来的设计零部件,它和新技术的发展会不会有冲突。
李峰:再制造跟新品有一个非常大的区别,再制造跟新品是完全不一样,新品主要供一些主机配套市场,再制造是后续市场,再制造产品毕竟是几年以前的产品。 这里面有两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我们可以在原产品的状态下进行再制造,第二个方面我们可以在再制造的过程中实现产品升级。像目前的潍柴再制造产品70%都是用二阶段的产品,30%的是过去的一阶段,主要是与用户过去的整车匹配问题。这并不矛盾。 另外随着排放要求的逐步提高,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升级的措施,比如说目前市场上油改气的需求非常大,用户为了降低成本,从国家层面是减少排放,我们把过去的柴油机改装成气体机给用户一个选择。
罗军:这个专题叫做绿色制造业再制造,绿色制造主要是基于过去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提出来的,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带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对能源过渡的需求,我们对资源过渡的需求,对能源过渡的需求,最后形成很大的排放。现在讲单位能耗,单位能效我们跟美国、欧洲、日本比,我们差距是非常大的,这就是我们提出为什么要转变生产发展方式,为什么提出绿色制造,我想主要是基于这么一个背景下。
为什么我们能耗这么低,消耗能源资源这么大的压力呢?是因为我们没有完成工业化革命,这么几年我们对制造业的研究,包括很多媒体提出很多问题,最核心的一个就是认清我们的现实,我们不是不想降低能耗,提高能效。因为我们的工业化革命起步比较晚,主要就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以后,我们工业化才真正开始。我认为通过这20年时间,我们工业化步子迈的非常快,我们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到后期,我预计未来十年按照这个速度我们基本能够实现工业化,这是个非常大的进步。我们现在发现我们跟欧美的差别,这是个好事,但是原因要认识清楚,不是我们不想发展。
我们要发展,现在多哈会合谈判,又谈到碳排放,发达国家给发展中国家很多补偿,就是因为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跟我们一样,他那个时候工艺技术工业水平非常落后,已经排放了大量的废水废弃污染,对能源过渡的使用,现在轮到我们发展的时候,你有一个标准限制我们,所以他为什么提供技术,提供资金扶持我们发展中国家,核心我们的工业水平现在比较落后,还是一个快速提升的阶段。
再制造仅仅是我们说的绿色工业,绿色制造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再制造说白了就是一个循环的再利用,当然这个里面我们有很多的技术,比如刚才华南理工大学的杨教授是做激光非常先进的,激光技术在再制造是有很多应用的。这个环节请北京立功大学的王教授对技术方面做一个补充。
王教授:再制造我们很关心,确实是一个方向,今天我也学到很多东西,应该说再制造从升级方面有它的优势,是一个提升,刚才各位老总也谈到了,而且现在汽车、起床量大面广,还有非常高的加值。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
2025CICEE长沙工程机械展专题
bauma CHINA 2024上海宝马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