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有能力去整合世界产业链,但国外已经设置了壁垒
一年前还满怀希望,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到海外并购的梁训暄,现在过起了家居的日子,2011年在海外的两起并购眼看就要成功了,却在最后关头被否决。“原因无外乎影响(他们的)国家安全。”
提起此事,梁训暄感觉有些无奈。梁训暄是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也是推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积极倡导者。他曾参与了多起中国机床企业海外并购,包括北京第一机床厂并购德国瓦德里希?科堡公司等。
现在,他把更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内。作为机床工业行业的资深专家,梁训暄认为,随着国际竞争环境的恶化,以及欧美国家对中国企业技术壁垒的提高,中国的机床行业应该苦练内功,由大变强,往“专、精、深”的方向努力,从而实现产业升级。
梁训暄介绍说,看似国内、国外企业各占中国机床市场的50%份额,但发达国家和台湾占据的50%份额属于中高端市场,尤其以高端为主。在中高端市场,无论从产品技术,还是从精度和功能等方面看,国内企业和国外还有较大差距,与之竞争和抗衡的任务较为艰巨。
并购非良剂
2012年农历新年后,三一重工并购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普茨迈斯特的消息振奋了行业人士。这是继中联重科2008年完成对意大利CIFA并购之后,中国机械制造业更大一笔数额的并购。
紧接着,又有消息说,徐工机械将要对世界排名第二的混凝土机械公司——德国施维英公司进行收购。
相比于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海外市场快意驰骋,机床产业在海外并购遭遇“寒流”,壁垒日渐提高。
作为机床行业第一个“吃螃蟹”人,2001年秦川机床厂获得了美国ABM拉削公司60%的股权。3年后,秦川机床厂获得了拉削100%股权。
尔后,中国机床企业开始尝试大规模走出去,迄今为止,机床行业已经完成了十几起海外并购,包括沈阳机床并购德国希斯、大连机床并购美国英格索尔、上海明精机床公司并购德国沃伦贝格公司。
这样的好光景似乎难以重现。“中国企业已经有能力去整合世界产业链,但是国外已经设置了壁垒。”沈阳机床董事长关锡友告诉记者。
“机床行业结构升级速度非常快,客户需求的产品水平高、产品类别丰富。在这个市场,中国企业制造和世界强手在竞争中,市场份额在减少。”
究其原因,仍是技术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
在不少人看来,并购已经成为中国机械行业弥补技术短板、走出去参与国际竞技的一剂良药。而这种想法,在已经尝试过并购的沈阳机床看来,有些理想化。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
2025CICEE长沙工程机械展专题
bauma CHINA 2024上海宝马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