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倡导产业升级的政策引领之下,行业内人士更倾向于加强对更为基础的环节的把控。
蔡惟慈对解释说,中国的高端装备发展被动,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不能自主,而重点在于中国机械的“三基”: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和基础材料。
“我们生产出来的一个产品和国外的差距,体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产品的优劣,而是整个国家工艺水平的对比。相比于煤炭、石油产业,机械工业的产业链条要长得多。这样一个配套程序复杂、成套性强的产业链,一旦哪个环节有差距,最后都体现在产品的效能和效益上的差距。”
“没有过硬的基础,怎么去实现高端产品的研发突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一位不愿具名的老专家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基础工业要想发展,需要从体制、机制、研发等多方面解决现有问题。
“机械工业的‘三基’差,并不完全是产品的问题,包括物理学、流体力学的薄弱。”这位专家说。
面临“前堵后追”、基础工业薄弱的机械工业,如何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从而扭转现实?
“企业本身没有能力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整合到一起。我认为国家应该做的是帮助创立协同创新联盟,做企业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关锡友向《财经国家周刊》建议说,“比如国家设立‘大飞机’这样的项目,出台政策,调动相关资源,将包括基础材料、电子材料、信息、计算机、刀具这样的跨行业企业调动起来”。
在上述老专家看来,这是一个应急的解决问题,而营造长期的自主创新环境,还需要更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这种方式对某个具体的产品,或者短时期内可以解决问题。但其涉及到国家本身,计划色彩过重,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很难持续。”该专家说,从市场角度来看,企业、科研单位之间的协同创新,最终还是需要依靠企业自身的品质以及在市场经济中的龙头地位作为联接的纽带。
“比如说GE,为GE配套的企业有上万家,他们之间的合作是稳固的。这是基于多年合作中对相互品质的了解,靠的是信誉、质量、交货的进度及价格,以市场为纽带。这是中国企业需要努力的方向。”
这位专家认为,虽然国家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问题所在,但受到体制和机制的局限,这一问题还有些纠结。
“国家科技部、国家发改委等多个部委每年投入资金已经不少,但因为各部委有自己扶持的机构和项目,结果让‘不算少的研发费用分散了’,也造成了‘真正需要研发经费扶持的项目拿不到钱’。这需要制定政策的有关部门找到突出问题、重点问题,减少资源、人力、经费的浪费。解决问题的关键还包括市场环境的规范,保护创新、打击仿制行为,‘做到优质能够优价’”。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
2025CICEE长沙工程机械展专题
bauma CHINA 2024上海宝马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