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春节,湖南省娄底市涟源茅塘乡道童村一座作坊工厂门口,在周边欢腾的鞭炮声中,大哥梁稳根在门框边贴上一副春联,上联为“建设一流企业”,下联为“培养一流人才”。
跟在他身边的还有三个兄弟——唐修国、袁金华和毛中吾。这里原是一栋废弃的养殖场。1986年3月1日,四人以此为据点,创办了涟源茅塘焊接材料厂(后更名为特种焊接材料厂)。
这便是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三一)的雏形。
经过32年的发展,当年的小焊接材料厂已成为中国最大、全球知名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许多人以为三一的名称出自《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这是四位创始人未曾料想到的。
6月27日,在北京昌平的三一产业园里,现任三一集团总裁的唐修国对界面记者回忆,不久后,湖南省一位领导来厂考察,建议在原春联上,加上横批“做出一流贡献”。在这个提议下,梁稳根开始构思,由三个阿拉伯数字代表三个一流,组成“三一”的商标和创业宗旨。

唐修国花了100块钱在涟源请了一位美术老师,为“三一”设计商标,这位老师一共设计了五种方案。交方案那天,唐修国冒雨骑着摩托车前去取回。等他与另三位兄弟汇合准备挑选时,发现除了美术老师推荐的方案外,其他四个都不见了。索性,剩下的这个方案成为了日后三一的商标和名称。
1977年12月,中国改革开放的先声传来,中国高考制度恢复。作为恢复高考制度的老三届大学生,78级的梁稳根和唐修国、77级的袁金华、79级的毛中吾四人结识于国有企业,经常利用工作之余,一起讨论企业的出路。这三届大学生通常被称作经历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代人,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节点紧密相连。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浪潮越来越猛。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公司元年”,一大批日后引流中国商业潮流的公司在这一年创立。
在这股浪潮的带动下,梁稳根四人辞去了国企“铁饭碗”的工作,下海创业。
他们最终选择进入了工程机械行业。这个强周期性行业和国内外经济波动密切相关,深受GDP、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城镇化率等因素影响。改革开放后释放的市场为他们提供了绝好的发展机会,和中国经济共同高速成长,但中间也需挨过经济衰退期带来的寒冬。
作为工程机械龙头企业里为数不多的民企,梁稳根带领的三一,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自身代表性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第一桶金
1978年,在中南矿冶大学(现中南大学)金属材料学专业学习的梁稳根,因为偷学企业管理,被同学起了个“梁厂长”的外号。他在学习中已关注到中国改革开放的中心环节——经营好企业。
1983年,大学毕业后的梁稳根被分配到兵器工业部洪源机械厂工作。在这里,他与刚入厂的唐修国、袁金华和毛中吾成为志同道合的伙伴。
当时,洪源机械厂的军品产量计划在减少,开始实施军转民,虽然没有提改制,但提出要企业对经营成果负责。与此同时,报纸上有关改革开放前期的消息越来越多,万元户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
一年多后,梁稳根被提拔为厂体改委副主任,唐修国等人也先后得到提拔。1985年12月,由于工厂改革步伐停滞,厂长不同意进行承包制,四人想着“医治一个旧细胞,不如换一个新细胞”,打算辞职自己办厂。
但很快,三一的拖泵就故障频出,原因是拖泵的核心部件集流阀组出现问题。当时,这一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技术被外企掌控,并采用非标准件设计构建技术门槛,简单模仿这条路根本走不通。
关键时刻,梁稳根从北京自动化研究所请来了专家易小刚(后为三一总工程师),通过标准件组装这一核心部件,破解了国外的封锁。几个月后,集流阀组设计完成,三一有了第一个专利技术。
据唐修国回忆,当时的混凝土泵非常容易被石块堵塞,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梁稳根决定将系统压力提高到不会堵塞、也不会导致机器成本大幅度提高的16兆帕,而当时德国设备的指标是9兆帕。
“这对我们打开市场很关键。”唐修国说。1998年,三一依靠拖泵产品做到年收入逾2亿元,在工程机械站住了脚跟。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
2025CICEE长沙工程机械展专题
bauma CHINA 2024上海宝马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