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多年积累的人才优势和技术储备,中国中铁不仅能自主研发生产盾构,而且敢于对“洋品牌”动手术,具备了盾构再研发再制造的能力。2011年,甘肃陇中引洮供水工程施工进入到了最为关键的时期,“洋盾构”因为不适应地质条件而卡盾停机,厂商面对问题束手无策。建设方四个月中到处求医问诊,最后委托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给予技术援助。实验室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对“洋盾构”的诊断,对症下药,只用3个月就完成了再制造,整机性能极大提升,创造出月掘进1868米的世界纪录,在停工半年多的情况下确保引洮工程按期通水,再次向世界展示了技术实力。
目前,“洋盾构”控制中国市场的局面已成历史,中国中铁盾构占据了国内市场半壁江山,并广泛应用于地铁市政、水利水电、共同管沟等领域和穿江越洋工程,每年为国家节约外汇数十亿美元。同时也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已出口应用到马来西亚、新加坡、埃塞俄比亚等多个国家。
自我超越,加速我国盾构产业化进程
数字化智能化是盾构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国家重点实验室紧扣这一主题,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强与关联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组建了盾构及掘进技术创新团队,入选2013年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加强了对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邀请众多院士、专家指导研发,提升了研发水平,培养了大量的盾构高科技人才;积极承担国家盾构及掘进技术领域重大课题攻关并取得显著成果,其中“盾构装备自主设计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受国家有关部委委托,主持或参与《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等多项国家、行业标准的编制。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病”,改善交通拥堵,实验室指导制造企业突破了超大、异型盾构国际性难题,研发了“人在地表控制、机在地下穿行”的世界最大矩形盾构机,在浮土只有3米的情况下,安全、成功穿越了郑州市中州大道,做到了既不影响正常交通,又不干扰居民生活,开创了我国市政交通隧道建设的新模式。
为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提高盾构制造数字化与控制智能化水平,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刀盘刀具、系统集成、施工控制等研究方向,构建了11个实验平台并成功应用于北京地下铁路、长株潭城际铁路、重庆地铁6号线以及国家973项目。同时,实验室正努力构建基于物联网思维的盾构大数据库,为实现盾构的数字化制造、智能化控制奠定坚实基础。
“求真无畏,进取不止”,盾构及掘进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将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5月10日视察盾构制造基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友情提醒 |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证实,仅供您参考。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已经本网授权使用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工程机械信息网”。 |
特别注意 |
本网部分文章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在本网论坛上发表言论者,文责自负,本网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论坛的言论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所提供的信息,如需使用,请与原作者联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涉及版权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日内进行。 |
2025CICEE长沙工程机械展专题
bauma CHINA 2024上海宝马工程..